一个计划创作的科幻脑洞
此文创作原因/过去的一个脑洞&FLAG
起因是今年春季追感兴趣的天文类知识时,看到木星的固态内核质量近似在地球的一个数量级内,作为一个对天文感兴趣的科幻迷,因为知道太阳至少是第三代恒星,很快想到一个觉得很有趣的科幻构想:所谓气态巨星的固态内核,在上一代恒星的主序星阶段,是否也是一个类地行星。
这个构想的核心基于下面几个设定:
- 红巨星/超新星的爆发及质量损失/膨胀带来的引力减小使原来的幸存的类地行星逐渐移出内“太阳”系
- 较轻的元素在爆发中飞得更快,被这些原有的行星不断吸积清理
- 较重的元素在爆发中飞得较慢,留在内“太阳”系,并逐渐形成新的类地行星
- 被喷出的元素中轻元素质量占比远大于重元素,这使得新的巨行星能形成现实中较大的质量优势,这一点通过目前对恒星的认识来说是容易理解的
上述的推论可能已经被严谨的天文学证伪,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与大家的常识相符,作为一个科幻构想来说,是完全足够的。
当时就在想,这么好的idea我这个科幻迷居然没有看到类似的作品,那不如我自己写,笔来!(人菜瘾大.jpg)
初步的创作定调
首先为这篇还在脑洞阶段的文章定个调:按照我对文创的认识,一切面向意义的优秀创作,需要兼顾受众在体验和叙事上的感受,因此,这必将是一篇精雕细琢的作品,有新颖宏大的叙事构造,及细腻梦幻的意境体验。(为爱发电了,可能需要雕琢/鸽很久才能和大家见面bushi
暂时完成的一些构思
根据文章定调,首先引入了下面一些内容作为文章实现定调目标的关键
- 增加文明,跨世代的文明,要通过生命在超新星/红巨星爆发这种难以承受之重下实现某种传承,来升华上述的“巨行星地球说”设定:上一代文明的首都星球,这会可能正在某个气态巨星的内核中呢
- 通过构造跨世代文明间的差异,通过反映从哲学观念、文明形态、科学技术水平等等的差异,来引发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 跨世代的文明必须通过某种方式生存至第三个恒星文明的时间线上,他们不一定要以原本的形态相见(这对于数十亿年的时间跨度过于困难),但一定需要作为智慧生命体存在而非以遗骸存在(数十亿年侵蚀下的残骸即便存在也没法反映多少有用信息了)
首先,要实现前两代文明跨越数十亿年的生存并不容易,并且,还需要通过某种绝对的机制来限制前两代文明的技术发展(换言之,禁止超模!否则就没后来者什么事了),因此,初步敲定的设定有:
- 关于第一代文明:第一代文明在航天时代就被一个银河游客般的黑洞横穿恒星系,(对恒星的影响暂时没想好),仅有的两颗?(数量待定)行星土崩瓦解,小说的基本设定是光速无法逾越,并且还没有跃迁、冬眠这些技术 ,世代飞船计划没能成功拯救文明,但文明的毁灭者却成为了文明的庇护者——第一代文明的大多数做出了唯一的选择,深入黑洞的引力阱,寄希望于外部时间流动更快、发展更快的文明能对其进行拯救(一方面是希望得到登上世代飞船的同胞们的拯救,因为世代飞船的设定只能送走少数人,因此绝大多数人都飞往了黑洞,而另一方面也希望得到其他高等文明的拯救)。这样第一代文明在黑洞引力阱下跨过数十亿年是可行的,但是预期需要承受较为极端的撕裂,不过生命形态还没定嘛,可以圆回来
- 关于第二代文明:第二代文明的技术水平要稍优于第一代文明,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到了准备揭示生命智慧奥秘的阶段,同样,计算力的提高也创造了大量人工智能造物,文明发展停滞的原因在于智慧机械体的失控(文章将重新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人与动物的不同,人与目前基于机器学习的人造智慧的不同 ),智慧机械体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完全控制并屠杀有机智慧生命,文明唯一的“火种”(说是火种,其实并不再能靠自己复兴了,往下看)落在当时极端远离恒星的一颗行星/矮行星的核心中,依靠低温超导和自律维护机械硬是抗住了亿年的侵蚀,唯一跨过时间的是一台深度睡眠的超级AI和带有自解译系统的文明数据库(有机体在这儿活不下来很容易理解,但生命遗传物质都带不过来甚至AI都要开深度睡眠,原因在于不能发出太多的废热,这会被失控机械察觉到,并被追杀,并且需要极端节约能源,所以上了低温超导)。那些并不能算做文明的失控机械体屠夫在时间和光速带来的空间限制下全部损毁于恒星系,在数十亿年光阴和超新星爆发下化作泡影。
- 关于第三代文明:
- 第三代文明和第二代文明高度相似,同样的发声方式和原始语言形态,说原始是因为第三代文明并不拒绝和机械技术的融合,或者说第三代文明的发展时间比第二代文明更长。为了通信的高效,他们的交流方式从原来的形态文字演变为通过类似视频的形式进行沟通:所有的信息被加载在光上,并能通过光的强度及相位信息、相邻单元的相关性实现编码和解码,与此同时,所有的个体当然都带有极为先进的光分析器,当然还有更多的人造设备。
- 这里涉及一个伦理问题:即通过机械改造实现物种适应。首先,第三代文明的机械改造事实上是从医学救治开始的,从为失去手脚的病人换上义肢,到为器官损坏的病人换上人造器官等等,技术的发展始于救死扶伤。其次,第三代文明所处的是一个文明较多的时间段,危机四伏,不演化意味着毁灭。再者,第三代文明事实上并非为生存所迫,相反,他们是群星中的佼佼者,不同的理念使得他们的文明在星海中具有压倒性的发展优势。在解释完伦理问题后,两个文明的对话将集中于对人文主义 的看法上
- 另外,还会在第三代文明和第二代文明AI的对话中开启第三代文明对意义的全新认识,这个场景或许将在第二代文明AI见到恒星周围的戴森阵列时感慨到,你们以光作为语言,那么那片奇观也是在和你们攀谈吧!(致敬《光谱》),而回答将是:如果那是信息,不过是一堆乱码罢了,但那是意境,信息无法表达的意境——之后逐渐交待第三代文明对意义的认识——体验和叙事的复合体,以及对叙事的认识——能动场
- 现在来说一下对第三代文明的核心设定:有一个一致拥护的理念,鼓励一切能动性,这是既是文明发展昌盛、傲视群星的关键,也是文明能够跨光年距离发展、而不担心文明分裂的关键,也是文明能够规避第二代文明毁灭缘由的关键。后续将在第三代文明以及她们挖出的第二代文明超级AI的对话中知道:对能动性的坚定维护使得第三代文明的生产力极大发展,反过来为能动的探索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一循环推动着文明不断向前,从而摆脱了其他矛盾的限制,并在谈及敌对的蜂群思维文明时依旧能够轻松的说出:“蜂群的女王害怕下属的能动性,她声称数据能征服一切,个体需要像传感器般服从,这样才能带来文明的兴盛,但思考的却是控制和稳定,如果蜂群跨越五光年建立文明,那么不久之后便会和同胞兵戎相见,但我们不同,每个个体均坚定代表文明的风采,所以文明的关切从不是蜂群,而一直是对世界的认识与探索”。此外两代文明将对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进行较多的讨论,并借此推动对第三代文明发展情况更详细的描绘
- 到这里读者应该已经意识到了:其实第二代文明是对人类社会形态的一个翻版,但在时间上被提前到了第二个恒星纪元,为的是更好的推动对当前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第三代文明在发展中同样形成了矛盾、联系等等理论,但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以及在一些问题选择上的不同,使其最终的发展状况也和前辈产生了极大的不同
- 关于蜂群,蜂群目前是一个代表着数据主义 ,用来引发人们对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思考的文明,但其结果将成为用于衬托第三代文明优势的物种(同样是败在能动性上,蜂群就像是地图上的敌对野怪bushi),作者会对蜂群的社会形态进行一些刻画,另外会对第三代文明与其进行交战的场面进行绘制(期待描绘一场宏大的战争场面,跃跃欲试.jpg),另外可能会带上其他社会形态的文明,看作者水平叭(逃)
- 关于拯救计划——这是第三代文明在戴森阵列后的第二个奇观,用于救助第一代文明(没想到吧,这个绕银河运动的黑洞它绕了一圈又回来了),研究表明,在黑洞中加入大量的相同电荷,并在黑洞外部布置巨大的相反电荷的吸引构造,所产生的电磁力可以抵挡黑洞的引力,甚至对黑洞进行分解(致敬《星空》),第三代文明计划通过这样的手段将“前辈”捞出来,不过他们并不太在意投入的资源代价(这一文明种群规模并不大,这源于种群对更高水平需求的追求更甚,并且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和生产力),相反的,他们倒是对这一颗送上门来的黑洞样品很感兴趣(黑洞:你不要过来啊!)
一些进一步的考虑
暂时计划对上述创意进行封笔,首先因为在谈及推动第三代文明发展的能动性时,使用的是我自身对意义的一些思考,但目前我对意义驱动较为清楚的认识仅限于压力和能动,没能从原理上很好的理清更宏大的信仰以及其可能对这一文明的形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需要作者本人首先在意义论上有更深的思考。其次,作者认为量子世界的涨落和意义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第三代文明谈及他们也并非将所有图案当作信息,在壮美风景前他们同样感受的是意境时,将抛出一个观点——文字组合或是几个光彩构成可以代表明确的信息,但庞大的绘图将代表一种意义层面具有感染力的意境,换言之,语言就像意义场中的粒子,能对场产生影响,但真正震撼的是欣赏场本身、真正关注的是场的演变,语言是沟通的手段,但真正进行的是两个场之间的交流。
所以,期待作者进一步探索意义和量子物理后的好消息叭,一定会让小说思想相当深刻的!